综合办公 |
巴林左旗: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打造“契心共助”救助品牌
近年来,巴林左旗民政局紧紧围绕着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任务,聚焦兜底保障能力建设,加快构建城乡统筹、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,围绕兜底、织网、服务三项举措,全力发挥民政工作职能。 一、围绕“兜好底”,完善救助制度体系 基本生活救助“扩围”。对低保、特困、临时救助认定办法等进一步补充完善,将低收入家庭中的44类重病患者、三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员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“单人户”纳入低保,2022年新纳入低保范围“单人户”5488人、实现了“应保尽保”。规范特困人员认定服务,将特困未成年人年龄放宽至18周岁,2022年新纳入特困对象212人,实现了“应纳尽纳、应养尽养”。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,按年、季对失能和半失能人员进行自理能力评估,及时变更护理费发放标准,提升资金使用精准度。 急难临时救助“破局”。印发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救助范围,细化救助类别;将0.5万元以下审批权限下放至苏木乡镇街道。投入50余万元开发民政工作微信小程序,设立社会救助信息调度平台,通过群众点单、平台派单、股室接单、办结返单、群众评单、纪检督单等程序,有效破解群众政策知晓率低、救助不到位等问题,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 多元救助衔接“增效”。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文件18个30条,继续实行“单人户”、收入扣减和低保渐退期等政策,助力乡村振兴。建立社会救助与专项救助衔接机制,开展定期会商和信息对接等,凝聚救助合力。 二、围绕“织密网”,健全救助保障机制 构建综合救助格局。依托旗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和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,加强和规范各救助职能部门的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,全面打造共享救助模式。结合事业单位改革,成立旗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1个、苏木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13个、嘎查村(社区)社会救助服务点184个,旗、苏木乡镇(街道)、村居三级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网络实现全覆盖。 健全动态增长机制。2022年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分别达到783元/月、506元/月和1018元/月、725元/月,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连续13年提标10%以上。 实施分类动态监管。建立“数据共享平台、易致贫返贫监测平台、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+部门信息反馈工作机制”的“3+1”多维度立体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,2022年将1853名易致贫返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、已脱贫困户享受“渐退”政策342人。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治理专项行动,持续整治“人情保”、“关系保”、优亲厚友等问题,全年动态调整13139人,进一步规范了保障对象的分类动态管理。 三、围绕“优服务”,擦亮救助服务品牌 救助服务主动化。健全救助政策主动告知、信息主动公开、对象主动发现“三主动”工作机制。通过挂历、“明白纸”、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主动宣传救助政策,提高政策知晓度。建立保障对象需求清单和“一户一策”救助方案,2022年主动发现并救助困难群众3007人次。 救助服务数字化。投入200余万元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项目,完善微信自助申请、自助测算、无纸化审批和申报一体机、移动审核审批管理平台,加快掌上办、指尖办服务进程。为村(社区)社会救助经办人员集中采购社会救助信息化设备184台,实现硬件配套全覆盖。2022年困难群众通过“无纸化”纳入低保范围4200人,残疾低保对象“免申即享”困难生活补贴1500人。 救助服务多元化。聚焦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,倾力打造“资金+实物+服务+精神+机会+N”五位一体精准救助帮扶新模式。完善13类28项救助帮扶政策资源和联动机制,形成了“低保”、特困、临时救助等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综合救助帮扶大格局。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工程,投资180万元为545户高龄、失能、残疾特困户及贫困户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。承接自治区“五社联动”项目,培育乡镇(街道)社工站3个,以打造“契心共助”救助品牌为目标,开展老年人、未成年人、残疾人走访探视、关心关爱、照料、帮扶救助等活动60余次、服务困难群众15000余人次,打通服务困难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转发至:
|